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微信征文】历史教会了我什么? ——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有感

2016-11-07 数理新宣 数理动态
数学1502任涛
几个月的时间,断断续续地看完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1到7部,堪堪读完,倒也体会良多。这是多年前就已向往的书,目前为止,却仅粗略读完一遍,也实在惭愧。想着便写一点读书的感受和想法,仅为己见,甚是浅薄。
首先,对明朝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,这是最基本的方面,基于作者幽默而带有小说叙事风格的笔法,让人读来觉得毫不乏味又不失内涵,偏偏还写的是正史。从元末时代的小和尚朱重八一步一步问鼎成就天下的洪武大帝,从成祖励精图治建立强大的明帝国,到宦官专权、官员结党营私,到思宗无力回天、煤山自缢,几百年间大大小小的事件、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,读来使人大呼爽快,欲罢不能。然而,看历史匆匆从眼前流过,沧海桑田,世事变迁,那种悠长并带有丝丝遗憾的感慨也让人动容,同样让人着迷。说作者当年明月是草根讲史集大成者,私以为毫不过分,或许讲述历史并不难,但在讲述中蕴涵作者的思考和智慧便难能可贵了。其二,历史事件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。一切看起来很简单明白的事件背后,细细思之,似乎都有些不那么简单的渊源、目的、甚至是阴谋。比如袁崇焕、崇祯等人物更真实的历史评价。崇祯似乎并不是素来我们被告诉的那样勤奋却急躁、无能的形象,袁崇焕被热捧成伟大的民族英雄的背后也有着某种阴谋。崇祯用两年的时间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,解决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以及阉党势力(明朝皇帝的权力并非无法无天,而是和大臣相互制衡,有些甚至被大臣左右,例如张居正这样的猛人),无疑是一个冷静理智且杰出的政治家。满清入关时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,让百姓能接受,所以不能直接诋毁明朝皇帝,于是利用袁崇焕被崇祯杀了这一点,极力捧高袁崇焕而衬托出崇祯的无能和昏庸,使得清朝政权显得更加的正义和正统而已。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。从这之中,我明白了一点,无论是历史还是这个世界,若非亲身体验,不一定就是别人告诉我们的样子,一定要时刻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思维,去看看事情的根源究竟是什么,去看看何为真,何为实。其三,看问题或看待一个人应从多方面去看待,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。明朝的朝廷里总有一些顽固不化,不懂得顺应实时的“老匹夫”,如果没有他们,或许明帝国还真会有新的生机。然而也正是这一帮人,坚守了中国几千年的不屈的精神——气节。他们中有坚持正统喊出“死即死耳,诏不可草”的方孝孺,有被折磨致死却不改始志的六君子(其中杨涟的故事尤其悲壮,当时好多人情况类似),还有着和皇帝叫板又一心为民的“愚忠”的清官海瑞,更有无数的面对必败之战而拼死不退的大明将士。每每读到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面朝北方取下头冠,引颈自尽的情节,都不禁热泪盈眶,这便是那一群固执又尽忠职守、坚守志向、不忘初心的“老匹夫”的作为。正是他们传承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节。现在在缅甸与云南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叫果敢的特区,所住的正是当年南明最后的皇室及其护卫的后代(果敢族即为汉族,被迫改果敢族,所用语言即为汉语分支西南官话),他们仍然为传承中华而努力坚持着,抵抗缅甸政府的排华政策,这就是气节,让我肃然起敬。
最后,也是这整个七本书的最后,徐霞客的故事以及那句结束语“成功只有一个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”,这也是历史最有魅力的地方,历史不仅仅是帝王权臣的家书,也是更多的平凡人的一生的镌刻,正是这些平凡人成就了不平凡的历史。其中更不乏追寻那些自己的道,名留青史的人物。这句话让我回味了很久,这也正是我几年来所做的各种选择的初衷,我并不知道于我而言什么才是“自己的方式”,但我愿意在我的未来去一点点地找到它,实现它。到那时,也许我能说一句,终于找到你,不枉我此生一直追寻。
排版 吴嘉纬图片来自网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